20140314。台灣人從來不怕開放競爭

台灣人從來不怕開放競爭
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對運輸服務業的開放範圍不算小,海、陸、空運相關領域都將受到連動影響。我國運輸產業的發展相對成熟,整體水準與國際開放程度也高,但許多業者對開放將帶來商機還是威脅,惴惴不安,甚至有人視為洪水猛獸,造成社會整體的疑慮與抗拒心理。

台灣從來是市場開放的獲益者,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,從傳統農業社會走過工業化,目前幾乎完全進入以服務業為主的已開發經濟。回顧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動力,就是來自持續的對外開放,並對產業結構持續進行調整。

當經濟發展逐漸以服務業為主,我們發現服務業的服務貿易與製造業的商品貿易具有本質上的不同。一般而言,商品市場開放後,進口商品可能取代國產品,進而衝擊國內生產與就業,但是開放服務市場,引進外資,卻往往可能帶動新增的產值與就業機會。

台灣的國內市場規模並不足以支撐經濟持續成長,在以往以製造業為主的時代,台灣相當依賴出口外銷商品貿易;近年來,隨著產業結構調整,服務業逐漸成為經濟活動的主體,此時如果還是只以國內市場為範疇,勢必無法帶動經濟持續成長,適度的服務業輸出已經是最重要的一項課題。換言之,如何創造一個開放的服務貿易環境,將是我國經濟下一階段發展的必要條件。

兩岸洽簽服務貿易協議對於我國而言,正是一項服務業國際化的基礎工程。

從協議雙方承諾表來看,我方開放64項中,有23項低於我加入WTO之承諾、22項相同、19項超過WTO承諾標準。大陸方面開放的80項中,低於與香港簽的CEPA標準有14項、相同者46項、超過者20項,可以看出兩岸在對等的基礎上,尋求相互開放市場的用心。

其中,由於WTO與服務貿易有關的多哈回合談判遲遲未有進展,運輸服務產業的開放遂成為兩岸服貿協議中相當特別的一部份。

但是服務貿易與商品貿易畢竟不同,服務業是以人為主的產業,任何開放競爭都將對從業人員產生直接的影響,大家關心程度高;加上兩岸服務業市場規模差異極大,要面對面的競爭,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優勢?大家並沒有充分的信心。

所以,雖然政府一再強調兩岸洽簽服務貿易協議,是在對等基礎上相互開放,是用白紙黑字來規範與保障服務提供者的權益,簽署協議之後,可以減少兩岸服務貿易的限制,擴大交流合作與市場經營規模,但是大家心裡擔憂的卻是個別企業、甚至於個人直接面對的競爭與挑戰。

檢視此次兩岸服貿協議中,牽涉到的運輸相關產業包括:海運服務業、空運服務業、公路運輸服務業、以及倉儲業與貨運承攬業等,一般而言,大家擔心的問題是一旦開放陸資企業,大陸的倉儲物流業者可能惡性殺價競爭,破壞市場秩序;海空運服務業者可能採「一條龍」方式,掌控上中下游市場;甚至於藉其龐大資本,壓縮我國中小規模業者的生存空間。

平心而論,上述情形在自由競爭的開放市場中,並非完全不可能發生,甚至國內運輸服務業者很可能會因為開放而失去目前的保障。然而,衡酌經濟下一階段的發展,服務業輸出乃勢在必行,如何強化我國業者的競爭力,在全球服務業市場取得一席之地,才是無可迴避的首要之務。因此,重點不在如何防止大陸競爭者進來,反而要思考如何前進各國市場,才能為台灣未來的發展,奠定不敗的實力。

換一個角度想,目前政府為推動兩岸服貿協議順利完成立法程序,不斷告訴國人「服貿不涉及開放大陸勞工議題」、「服貿不會衝擊我們中小企業」、「服貿不會衝擊就業市場」、「有些產業就算開放也未必有大陸業者會來」等;而反對者則堅稱「服貿是中國挾大量資本和規模前來侵門踏戶的開放執照」、「服貿會加深中國化,為中國併吞造橋鋪路」,其實兩方的論點都未盡詳實,我們相信沒有任何一個市場開放過程中,業者會完全不受影響,重點是我們對於未來長遠發展的願景是否願意走出去,不以有限的國內市場為滿足,如果大環境已是勢在必行,那麼以寬容態度面對市場競爭才能有助於企業長期發展,才能不斷創新,永續經營,走出台灣、邁向全球。

政府部門也應該說實話、做實事,以實質資源之投入,輔以具體有效的輔導措施,積極協助產業升級,強化業者的競爭實力,把握難得之機遇,加速服務業的全球化發展,搶佔大陸甚至全球服務業市場,以重新注入經濟成長動能,讓台灣的服務業藉此機會茁壯、成長。

畢竟台灣從來不畏懼對外開放,過去如此,未來亦然。

2 則留言:

Unknown 提到...

迎向服貿,開啟新機。

Unknown 提到...

迎向服貿,開啟新機。